今黄冈市是直接由清及民国时的黄州改名的,黄冈、黄州皆为辖县政区。但在黄州正式命名前的这片土地上,有无辖县政区出现?若有,最早的辖县政区是谁?黄州政区的直接前身又是哪个?黄州正式命名前这些沿革上的重要问题前人似未说清,今阐述如下。
在隋立黄州(公元585年)之前的这片土地上,县级行政建制可追溯到楚徙封邾邑(只相当县),间隔了几百年后又有汉武帝所立的邾县;但县级以上行政建制即辖县政区(郡或州,自元代才有省)最早者,应为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219年所置的衡山郡,迄今有2234年历史。秦亡则有刘芮的衡山国。刘芮迁国长沙后为汉衡山郡,其后为汉宗室刘勃、刘赐的衡山国。郡治、国都均在邾城,直到元狩元年(前121年)刘赐谋反伏诛后国除。作为辖县政区的衡山郡、衡山国(郡、国为同级政区)在秦亡后设置了108年。刘赐国除后汉武帝没有恢复衡山郡,于元狩二年在原衡山国都—邾城周边设立了邾县(辖地仅相当于今黄州区和团风县),隶属于江夏郡,邾县沿续了四百多年。在三国后期,鄂东还出现基本复盖了今黄冈市地域的东吴的蕲春郡,西晋废。
东晋咸和初,以邾城为郡治的辖县政区——西阳郡才在黄州这块土地上再次出现(暂不计东晋初由淮南迁回的西阳国),辖西阳、西陵、轪、蕲春等等多县。西阳郡沿续于南朝宋、齐、梁、陈。不过据多部唐宋地志记载从南朝齐起,西阳郡的北部(原汉之西陵县)则被分置为齐安郡,其东南部(巴河中下游流域)仍为西阳郡。梁晚期江北之地基本上陷入北齐。位于江北的黄州之域的政区演变大致如下:北齐立衡州管齐安郡、立巴州辖西阳郡,并兼置南司州;陈占领江北地后则废衡州、巴州,将二者所辖郡齐安与西阳改属郢州(今武汉地),并改南司州为司州;北周恢复了北齐衡州建制、最后又更司州名为黄州。然而更名为黄州约半年北周就禅让于隋了。隋初,推行以废郡、并州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改革,其“并州”措施在今鄂东区域内废除了齐安、西阳及辖县黄陂的安昌三郡、并入到以原北齐、北周相袭的衡州之内。在隋开皇五年最后一批废郡改州之中将已隶属有黄陂县的衡州改名黄州!新黄州政区辖黄冈、麻城、黄陂、木兰等四县。
据《陈书•宣帝本记》载:陈太建五年伐北齐,克南司州改立为司州,但当时人因习惯或仍称南司州。而《周书•静帝记》载“大象元年(579)十一月…杞国公亮拔黄城,梁士彦拔广陵。陈人退走。”《隋书》宇文弼传则称“弼又率兵从梁士彦攻拔寿阳,…除澮州刺史,俄转南司州刺史”,可见北周占陈江北之地后仍置南司州。该传又曰“后司马消难之奔陈也,弼追之不及。遇陈将樊毅,战于漳口…三战三捷,虏获三千人。除黄州刺史。”则改南司州为黄州当在大象二年八月司马消难率九州八镇叛周入陈之后!宇文弼当为北周末第一任黄州刺史。翌年二月隋朝就取代北周了。重要的问题在于:北周的南司州及后改称的黄州与衡州是并列的两个州,彼此并无统属关系。隋是先废改北周的黄州为黄陂县划入衡州,最后才改衡州名为黄州。且隋代的黄州与北周的黄州二者立名之寓意也各异:北周的黄州只不过沿袭其治黄城之黄字;北齐始置、北周因之的衡州则是因其辖地秦汉时属衡山郡、衡山国而得名,又因隋文帝是帝王中第一个废江北南岳衡山之名而认可湘南南岳衡山的,故他在开皇了3-5年推行郡县制改革时,便废去北周衡州之名而以首建衡山国都邾城的楚相黄歇之姓,改名为黄州(见拙文专考[1])!
或曰:北周设黄州在前。以成立在先者为黄州的始名时间难道不对吗?答曰:若以设置的时间早晚而定,那么如《隋书》卷31地理志下指出的:在宁越郡海安县域上,梁置黄州。《辞海》黄州条解说它为南朝大同元年(535年)置,辖境约在广西防城民族自治县地,隋开皇九年废[2]310。此江南之黄州一直存在于梁、陈两代,比隋立黄州早了半个世纪。我们岂能因其出现早,便把它当作今黄州的始名时间吗?问题的要害是北周的黄州与梁、陈两朝的黄州一样均与隋代的黄州无继承或沿袭关系!故古今主流总志(如《五代史志》、《通典》、《舆地记胜》、《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等),方志(如《湖北通志》、《黄州府志》、《黄冈县志》等)以及今日权威工具书如《辞海•地理分册》[2]310、《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3]810等等,一致公认黄州应以《隋志》所定的隋开皇五年置为准。《大清一统志•黄州府卷》还特别声明:隋开皇五年“黄州之名始此”!都不把北周地方政权设置仅几个月的、徒有州名其实仅辖黄陂一县视为隋唐黄州的前身(似算不上真正的辖县政区)。隋黄州政区所辖囊括了北齐的衡、巴、南司三州。至于少数地志称隋开皇三年置黄州,年代微误,理应以成书较早、最具权威的正史地理志《五代史志》所指出的开皇五年即公元585年改衡州名黄州为准。更不可将此小误放大:误解为开皇三年废衡州、开皇五年才把北周的黄州迁徙到原衡州的南安城。北齐、北周、隋三朝州治因袭未变——均在南安城,谈何迁徙!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