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好!
您提出“《三国志》等文献所述夏口一般指夏口城,因为往往是军队进驻夏口,如果是入江口,那么如何住人?此外,孙权建夏口城可能存在两种可能﹕1、原本江南有夏口城,战争毁坏,孙重建。2、孙权所建夏口城存在移位的问题(即不是在原夏口城地址上的重建)。这是一个推测,可以思考”的问题,极有道理。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在拙作中的第三部分“江南夏口在赤壁之战前就遐迩闻名”中阐述过,分别为1、黄祖夏口杀祢衡;2、孙策破黄祖于沙羡之夏口;3、甘宁夏口射杀凌操。
为了回答您的提问,现归纳如下几点﹕
一、刘备渡江南逃,飘摇江渚,江渚即夏口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裴松之注此援引《蜀记》曰:“……及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
江渚,江中的小洲。《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以上所说的夏口,系江中小洲,洲上人可居住。
“及在夏口,飘摇江渚”八字说得明白,刘备身在夏口江中小洲之上形如丧家之犬,关羽口出怨言。
二、黄祖杀祢衡的地方是夏口
《平原祢衡传》载:“将军黄祖屯夏口,祖子射与衡善,随到夏口。”《后汉书·祢衡传》载:“祢衡字正平……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喜宾。’衡览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不逊顺……祖大怒……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
以上文字说得明白,祢衡遇害的地点是夏囗。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篇中记述:“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南朝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云:“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三十日黎明离鄂州,便风挂帆,沿鹦鹉洲南行。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洲盖祢正平被杀处。”
以上文字表述得十分清楚,祢衡安葬之处有茂林神祠,祠祀祢衡。鹦鹉洲由此得名。
陆游当年乘船由鹦鹉洲南行,表明鹦鹉洲四周都是水,洲之南还可泛舟上下。
三、夏口在沙羡县境内
《三国志·吴主传》载:“建安四年,从(孙)策……进讨黄祖于沙羡。”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云:“(孙)策……遂前进夏口攻黄祖。”
裴松之注引《吴录》孙策《表》云:“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
沙羡县城位于江南。以上文字表明,夏口在沙羡县境内。
四、夏囗城上数里有洲,名夏口
黄武二年(223),孙权于江南黄鹄山建城,始将自古以来的夏口一名转移给新建城。
东晋人车胤撰《桓温集》云:“夏囗城上数里有洲,名夏洲。”
梁人刘昭补注《续汉书·郡国志》荆州南郡“江陵,有津乡”时也说:“《史记》苏秦说楚威王:‘楚东有夏州。’《左传》楚庄伐陈,乡取一人以归,谓之夏州。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夏州就是夏口,刘昭说得十分明白。而夏州在夏口城上数里,一名夏洲,这是东晋史学家车胤的记述。此处的夏口城已专指孙权创建的夏口城。
五、赤壁之战时的夏口指的是江南沙羡县境内的夏口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十三年……九月,(曹)公到新野,(刘)琮遂降,(刘)备走夏口。”
《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斜趋汉津,适与(关)羽船会,得济沔,遇(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三国志·鲁肃传》载:“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三国志·关羽传》载:“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趋汉津,适与(关)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三国志·周瑜传》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同传记载周瑜在赤壁之战前于柴桑向孙权请战时说:“瑜请得精兵三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西晋人陈寿《三国志》以上传纪中记述的夏口皆为江南沙羡县境内的夏口。
综上所述,《三国志》记述赤壁之战时的夏口,皆为沙羡县境内的夏口,即自古至汉末人们熟知的江南夏洲、夏州或夏口。夏口本指夏洲,黄武二年(223),孙权于江南黄鹄山建城,始将自古以来的夏口一名转移给新建城。沙羡县境内的夏口,与江北的夏洲、夏水毫无关系。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