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是历史的真实。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清楚,我的上帖《黄盖"火"赤壁的历史真记》巳作介绍;也是"亮瑜火策"的实践;还有历代史家的认同;更有历史小说巜三国演义》艺术化的塑造。那么,火烧赤壁是否烧红了百里赤岸呢?
站在当时战场的场面看:"…时风盛猛,⋯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军遂败退,⋯"这一场景,确实烧红了半边天,所以史称火烧"赤壁之战"。站在自然地理地貌景观上看:红石头不是烧红的。壁仞千尺的百里赤岸是喀斯特(丹霞)地质地貌的自然特征。正是这样的地貌特征,给历史的火烧赤壁增添了"历史意象""历史文化意象""历史诗文意象"而导致了它的神秘性。从而导致了后人寻找赤壁古战场的标尺,而这个标尺,只有黄州赤壁有。
"百里赤岸"的历史概念是怎样出现的?是曹操的爱子、建安文学的文胆、写七步诗的曹植喊出来的,他在巜求自试表》中说:"⋯臣昔从先武帝南极赤岸,东临苍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曹植首提"南极赤岸",再说苍海(大海)、玉门(阳关丶玄塞(长城),可见"赤岸"在曹植心中的地位。这赤岸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与曹魏政权的四至相提并论?那是因为:南到黄州赤壁的岸边打痛了曹军,使参加战斗的曹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写进他的文章中。我在前帖《曹植"南极赤岸"的史解》中讲得较为清楚,请君自查。
这百里赤岸应从黄州、堵城、白衣、团风、王家坊、阳逻、涨渡湖、新洲甚至更广的大战场范围去寻找。只是现在过了一千八百多年了,许多自然地理的沿革变迁难还历史的原生态。但只要认真研究,还是有迹可寻的。我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审视地方历史的原貌。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